大部分发光生物靠自己发光,按发光反应所在位置又分为“细胞内发光”和“细胞外发光”。还有一些生物在体内共栖有发光细菌,全靠这些小伙伴才能发出光来。
三种发光方式:
细胞内发光
代表:萤火虫、发光水母、夜光藻、部分深海发光鱼类、发光蘑菇
生物体内有发光细胞,可以分泌发光物质,在细胞内发生化学反应。这是最普遍的一种生物发光方式。
细胞外发光
代表:发光蚯蚓、磷虾
也是依靠生物体内细胞分泌的物质发光,但与“细胞内发光”的区别在于先把发光物质排出体外,再发生化学反应并放出光来。
共栖细菌发光
代表:部分深海发光鱼类、发光乌贼
一些动物自己并不能分泌发光物质,而是长出了名为“发光器”的腺体,里面栖息着发光细菌。与自己发光相比,发光细菌可以长时间连续发光,要“灭灯”时只要停止给发光器输送氧气,里面的细菌就不工作了。
被动发光:双眼自带反射镜
漆黑的夜色中,猫、鬣狗、懒猴等夜行动物的双眼像小手电一样,闪着黄色、绿色的光芒,诡异惊悚……其实它们的眼睛没有自带光源,只是视网膜后面有一层称为“照膜”的反光膜,能像镜子一样,把透过视网膜的微弱光线反射回去,再让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二次吸收。这使它们在夜里对光线的利用率更高,看得更清楚。当然,因为是反光,所以只有在外界光源照射下才能看到。
发光做什么?
交流信号 闪光传情
代表:萤火虫 发光鲷
光点闪烁的萤火虫,点燃了无数人的少女心。而发光的萤火虫们,也正沉浸在自己的浪漫里。每一盏小灯,都是萤火虫发给同类的求偶信号。
萤火虫的发光器长在腹部末端,有些种类雌雄都有,可以相互闪光传情,觉得合适就见面。而有些种类的萤火虫只有雄性才能发光,雌性则在暗中挑选如意郎君。
同一片区域内常常生活着好几种萤火虫,每一种都有本族特有的“灯语”,闪光的颜色、亮度、频率各不相同,以免浪费时间跟别的物种调情——大部分萤火虫的成虫寿命只有5~15天,而它们的体力只能维持每晚“亮灯”两三个小时,为了繁衍大计要分秒必争。
深海中的发光鲷等发光鱼类,同类之间的“灯语”除了用来求偶,还是它们平时相互标记位置的信号。集体觅食或迁徙的时候,每条鱼跟着周围小伙伴们的灯光,就不会被大部队落下了。
一受刺激 自动发亮
代表:夜光藻 发光弧菌 发光水母
一个浪头打过,黑沉沉的海面瞬间变得亮闪闪——这种大范围闪光,来自海面上的浮游生物,包括夜光藻等甲藻类,发光弧菌等细菌,以及一些会发光的甲壳类浮游动物。夜光藻和细菌的发光是无意识的,只是海浪的冲击力自动引发了它们的发光反应。如果是鱼群活动、船只经过搅动了海水,它们也会自动发光。
闪光的海面,给海洋动物夜间觅食指了一条“明路”。大洋中四处游荡的鲱鱼、沙丁鱼等鱼群,乃至一些白天潜伏深海、夜间上浮的鱼类和乌贼,都会被集体发光的浮游生物吸引而来,大吃特吃。这些深夜食客一折腾,浮游生物发光更厉害,于是远处的鲨鱼、海豚等更高层的捕食者也知道这里有吃的了……
光中发光 隐藏身形
代表:灯笼鱼 星光鱼 发光乌贼 磷虾
海面觅食这么危险,要在一片月光、星光以及浮游生物发出的光芒中隐藏身形,最好的办法是自己也发光,实现“反向隐身”。这样一来,以水下捕食者的视角,只能看到海面附近明晃晃亮闪闪的一片,根本看不清猎物在哪里。
灯笼鱼、星光鱼等一些小型发光鱼类以及发光乌贼,发光器主要就是用来反向隐身的。万一被捕食者紧追不舍,它们还能频繁点亮、熄灭发光器,迷惑捕食者的视线。磷虾等一些会发光的甲壳类动物,遇到危险时还会喷出一团发光物质,起到“闪光弹”的作用,从而趁机逃脱。
以光为饵 下套捕食
代表:鮟鱇 蕈蚊 发光叩甲
在缺乏阳光与食物的深海,也有一些微生物在受扰动时会自动发光,顺便暴露“肇事者”的行踪。于是深海中的不少鱼类、乌贼具有趋光性,黑暗中见到一点亮光就过来碰碰运气,看是不是有饭吃。而一些肉食鱼类便利用这种趋光性,自己点个灯,引诱猎物前来。蝰鱼、宽咽鱼等深海肉食鱼和各种发光水母都是此中高手,当然最著名的还是鮟鱇。
栖息在深海中的各种鮟鱇,雌鱼的第一背鳍特化成了向前伸出的“钓竿”,末端有一个块状的发光器当“钓饵”,吸引不明真相的小鱼上钩。至于雄鮟鱇可没有这套高精尖设备,只能寄生在雌鱼身上,否则就会饿死。不过它们寻找雌鱼,并不是循着光去找,而是依靠传播更远、也更精准的信号——气味。
撰文/何全 绘图/晓风
出自《博物》2017年07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