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的珠江水面上曾生活着很多的疍家人,像珠江、沙面、白鹅潭......都曾生活着诸多的水上人家。也许,现在我们乘着游船珠江夜游,会被江面上的风光深深着迷,岸上的高楼大厦和火树银花,视为城市繁华与进步的象征。也许我们会认为在珠江水的拥抱下在江面上晃晃悠悠的感觉惬意无比,可对过去的疍家人来说,是不堪回首的历史。
从前,疍家人的生活并不像我们吃一顿疍家人火锅那样想象中的浪漫,他们与生活在陆地上的人们格格不入,即使上岸也不允许穿着鞋子,不许他们的孩子去岸上的学校读书,还经常受到流氓恶霸的欺负。
有人说,假如你无法想象过去疍家人的日子,只需要看一看恒河水边的印度人的生活,以及马来西亚那些住在吊脚屋里的人的日子,就是疍家人曾经真实的写照,实际上还不如他们。
广州“疍家人”的炮火洗礼
广州解放后,有人为疍家人建立了水上学校,并逐步让他们上岸生活,疍家人的日子自此才有了盼头和希望。
1954年,周总理经过广州时,看到在珠江水域生活的疍家人,便下决心一定要改善疍家人的生活现状。1956年后,广州便每年拨放专款,帮助疍家人上岸生活。
在广州烈士陵园,设有一处叶剑英的石像,广东疍家人对他可谓感恩戴德。叶剑英是广州解放后的第一任市长,就是从他开始,将视为侮辱性的“疍家”称呼取消,一律改称为“水上人家”,并切切实实改善了疍家人的生活和收入水平。
根据历史资料显示,1950年前后,生活在广州珠江水面上的疍家船只约1万多只,疍家人口约5万多人。他们吃喝拉撒用度的水都是污浊的江水,孩子们也是自小生活在水面上无学可上,和大人挤在一只窄窄的小艇上,生活条件极其恶劣。疍家人即贫穷又没有文化,因常年食用不洁食物和水以及营养不良,普遍寿命不长,并且婴儿出生死亡率达到40%多。
所有人都经历过抗日战争炮火的洗礼,可珠江上的疍家人经历的磨难则更多。
珠江水面上建起的第一座桥叫海珠桥,沿着海珠桥走到桥头,则是广州起义雕像以及海珠广场。疍家人经受的炮火袭击则与海珠桥有关。
1949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在解放军进驻广州前夕,国民党炸毁海珠桥,生活在桥附近的疍家人伤亡惨重,光炸毁的船只就有100多艘,找到的尸体400多具,而且大部分就是疍家人,那些沉入江底的人更是无法统计。
若说此次炮火洗礼对疍家人是切肤之痛,那平时珠江水面上土匪横行,则是对疍家人的凌迟之痛。
可能大家对上海杜月笙的名字和故事耳熟能详,其实广州有拍过一部电影,名字叫做《广州教父》,同样讲述了民国时期,黑社会和流氓横行。可能你会以为,那个时间水面上的生活一定比陆地上太平,那你可想错了。
我找到一段资料,可以证实水上人家的日子也不好过,他们同时也要应付另外一种身份的人:土匪。
1949年11月间先后多次发生土匪抢劫客轮的事件。11月7日土匪在沉沙岛河面抢劫客轮;11月14日土匪100余人持机枪等武器在二沙和东滘河面抢劫客轮,旅客损失财物1000多万元(旧币,下同);11月18、19日先后在白沙河面连续抢劫来往客轮旅客财物。
广州珠江上向来船只来往密切,除了疍家人,还有客船和商船,在那个年代,船上遇到土匪那是常有的事,直到1949年11月,珠江水面上还常有土匪抢劫客轮的事情发生,对了,那个时候,土匪手上拿的可不是普通的枪,有可能是一挺机枪。
常年生活在水面上的疍家人,面对着来自于四面八方的威胁与歧视,生活可谓是日日如履薄冰。唯一支撑他们继续活下去的念头不过是一个“熬”字。
“疍家人”的消失
如果你现在再看到中国大地上哪里还有疍家人,那通常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疍家人,最多只是个噱头。
现在的中国人生活得有多幸福,曾经的疍家人便对脱离水上生活有多感激。
也许广东人还在怀念着购买疍家人艇仔粥的日子,还在怀念那种满江舟艇的盛况,可也不过仅仅是怀念罢了。因为,哪怕是最后一个疍家人,他也不愿再回到过去那种生活里去,因为他们离开水面的时候,前面摆着的是康庄大道。
看着耀眼的珠江,这条被称为广州南方明珠的江河,它已经看不到一丝一豪疍家人曾经生活过的影子,而这,恰好是对现代人幸福生活最好的诠释。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