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县城仅6公里的望龙湖,是1958年修建的水利工程形成的库区。如今这片12平方公里的水域,已化作镶嵌在丘陵间的碧玉。租一艘乌篷船泛舟湖上,船工摇橹划破镜面般的水面,惊起白鹭掠过芦苇荡。湖心岛上有座明代古寺遗址,残存的石碑刻着"湖光山色共一楼"的诗句,成为文人墨客凭吊往昔的据点。
川北奇山:地质演变的活化石
在营山与仪陇交界处,层层叠叠的赭红色砂岩构成罕见的褶皱地貌。这些距今1.5亿年的沉积岩层,经风化侵蚀形成波浪般的纹路,夕阳下宛如火焰在燃烧。徒步爱好者沿着峡谷中的古道前行,脚边溪流潺潺,岩壁上偶尔可见远古生物化石的印记。
舌尖上的营山:市井烟火里的川北味道
凉面江湖:晨间的味觉唤醒仪式
营山凉面店清晨五点便亮起灯火,案板上蒸好的碱水面在竹簸箕里快速抖散,淋上秘制红油、蒜泥、花生碎和芽菜。老饕们都知道,判断凉面正宗与否要看"三光"——面光、碗光、嘴光。配上一碗撒着葱花的海带汤,构成了当地人雷打不动的早餐组合。
板桥麻花:非遗手艺的甜蜜密码
距县城20公里的板桥镇,有间百年老作坊仍在坚持古法炸麻花。面团经过七次揉摔,裹上芝麻与麦芽糖,在菜籽油中炸至金黄。刚出锅的麻花酥脆不粘牙,甜度恰到好处,买上几袋作为伴手礼,准能让同行者惊叹这"川北小点心"的匠心。
黑山羊全席:山野滋味的终极演绎
营山黑山羊在嘉陵江畔放养,肉质紧实无膻味。当地厨师深谙"一羊九吃"的技艺:带皮羊肉用柏树枝熏烤,羊杂与酸萝卜共煮成汤,羊血与豆腐制成"红白翡翠"。配着自酿的苞谷酒,连骨髓都要吮得干干净净。
文化密码:被时光凝固的非遗记忆
翻山铰子:铜铃响彻千年的舞步
每逢春节或庙会,营山街头便会响起翻山铰子的清脆铜铃声。这种源于唐代的民间舞蹈,表演者手持系有铜铃的竹片,在跳跃翻转间演绎"犀牛望月""苏秦背剑"等24套动作。2014年入选国家级非遗后,老艺人们开始走进校园,让90后、00后接过传承的衣钵。
营山竹编:指间流淌的山野诗篇
在清水乡的竹器作坊里,篾匠们将青竹劈成细如发丝的篾条,经染色、编织,化作茶席、灯笼、昆虫笼等艺术品。特别是一种双层镂空编织技法,能让光线透过时在地面上投射出细腻的花纹,堪称"光与影的魔术"。
川北大木偶:提线间的悲喜人生
在营山木偶剧团,身高超过3米的木偶能做出挑眉、垂泪等细腻表情。操纵这些木偶需要同时操控20余根丝线,表演者常年在后台弯腰练习,颈椎病的膏药味与木偶的檀木香交织,见证着传统艺术的坚守。
深度体验:像当地人一样生活
晨访绥安老街:青石板上的光阴故事
清晨的绥安老街还未被游客占满,青砖墙缝里探出的三角梅开得正艳。拐角处的茶馆已飘出茉莉花香,老人们用盖碗茶润着油酥花生,偶尔传来"将军"象棋落子的脆响。不妨在"李氏竹编"店学做简易灯笼,或在"张剪刀"铺体验磨刀工艺。
夜宿云凤书院:书香伴梦的静谧时光
这座清代书院改造的民宿,天井里仍保留着雕花石缸和紫薇古树。客房以"四书五经"命名,案头摆着线装书复制品。入夜后,书院后山的萤火虫与星空连成一片,枕着竹叶沙沙声入睡,恍若穿越回科举时代。
节气限定活动:与自然同频的仪式感
清明节跟着村民采摘明前茶,立夏时节参与稻田插秧体验,中秋夜在太蓬山顶参加茶道雅集。这些应景活动让旅程不再只是走马观花,而是成为与自然节律共鸣的生命体验。
这座川东小城,用山水作砚、文化为墨,正在书写着属于新时代的文旅篇章。当游客带着青草香气的记忆离开时,或许会突然懂得:所谓诗与远方,不过是把脚步放慢,让心灵跟上自然的节拍。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