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哲人都曾经探讨过学好不容易,学坏很容易的话题,并深入到人性的层面。其实,学好和学坏只是人们后天的选择,和人性的关系不大。
人性本无好坏,所谓的好坏都是人们定义的概念。对人们有利的就被认为是好的,对人们有害的,就被认为是坏的。孩子在娘胎里的时候,是不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的,生下来之后,没有意识之前,也不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但他们有着天然的求生意识,有着安全意识。只要对他们生存有好处的东西,就被他们认为是好的,只要对他们生存形成威胁的东西,就被他们认为是坏的。当他们慢慢有了意识之后,会逐渐接受人们的意识形态。他们会接受大人的教育,同时接受所谓好与坏的概念。但好与坏的概念并非如此简单,尤其是进入他们的认知系统之后,要经过一定程度的丰富和发展。于是,在成长道路上,他们会不断认识新鲜事物,会逐渐丰富好与坏的概念。以前认为好的东西,现在可能成了坏的东西;以前认为坏的东西,现在可能成了好的东西。如果学了辩证法就会知道,好与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不存在绝对的好,也不存在绝对的坏。
只是,对于一般人而言,好与坏是界限分明的。要是对自己有利的东西,就一定是好的,譬如吃的食品、用的家具、穿的衣服等,当然,也会有所选择;而对于自己不利的东西,比如污染物、农残超标的食品等,就都成了坏的东西。认识人也是如此,不管别人怎么评价,只要对自己有用有利的人就是好人,对自己没用没利的人就是坏人,或者是一般人,不具备好坏的性质。如此浅薄的功利性判断一定会产生很大的偏差,不过,有些人要运用辩证法来认识人。他们会说,没有绝对的坏人,也没有绝对的好人。人性里面好坏参半,甚至坏的一方面比好的一方面要强大,不然人们为何学坏容易,学好并不容易呢?
连同佛祖也受到了影响,说人有三分佛性,七分魔性,很容易走火入魔。其实,按照佛教的修行指南来看,人性就是魔性,放下身外的一切,放下所有的执念,才能见到真如本性。而这种放下,岂不是否定了善恶和好坏?
其实不然,佛祖站在了更高层面来看待善恶和好坏,知道人们定义的善恶和好坏是很浅薄的概念,只是从对人类有用和有利的角度来定义,似乎有失公允。于是,佛祖超越了善恶和好坏的概念,直抵人心,要人们见性成佛。
展开全文
一般人达不到那样的高度,还是来看看为什么人们学好不容易,学坏却很容易吧。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们的意识和思维都是后天形成的结果。当孩子跟着父母学好的时候,学礼貌用语,学走路,父母就会鼓励他们,甚至给他们一些好吃的,带他们出去玩。但这种正面刺激并非都很有效,有时候孩子要胡言乱语,要学大人骂人,要在地上打滚,要挟大人。这个时候,大人往往会横眉立目,会假装生气,却不一定真的打孩子,而这种强烈的反应比起正面强化要厉害得多,更能激发孩子探索的勇气。毕竟,孩子没有经过社会化成长的过程,不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就要使坏,以此来调戏大人,看大人的反应。就好像父母成了孩子心目中的镜子,孩子要在镜子前使坏,看看镜子里的自己什么模样,也要看看父母什么反应。父母有了强烈的反应,孩子就会感觉成功了,进而受到一定的强化,继续调皮捣蛋。
可以说,孩子的调皮捣蛋大多是父母强化的结果,而不是孩子一开始就会调皮捣蛋。倘若一个孩子说着温文尔雅的话,人们大多都表示接受,不会有什么剧烈地反映,要是他说了脏话,开口就骂人,人们就不会接受,反应的强度和力度非常大,甚至完全抵触,还要伸手打孩子屁股。但大多数情况,孩子只是被吓唬,却并不一定挨打,也不一定接受很强的约束力。
即便孩子到了社会上,对好与坏的概念也没有太清楚的认识。他们会从骂人开始,认识坏的概念,也要从打架开始,认识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而当他们似乎认清了好与坏的概念之后,却发现人都有好与坏的两面属性,根本不能以好人或坏人的标准做简单判断。古语云“好人没长寿,祸害遗千年。”一些老实巴交的好人不能获得成功,始终都干很多活,却挣钱很少,而一些投机倒把的商人却能够迅速富裕起来,一辈子衣食无忧,享受生活。那么,好与坏是不是应该重新判定?
要想让人生变得更好,就要正视好与坏的概念,在表面的显规则方面好起来,在潜规则方面坏起来,或许就能成功。不过,人们大多不会提及潜规则,只能说好,不能说坏,其实已经形成了两张皮。当好人吃亏,坏人占尽便宜的时候,好与坏的概念似乎就应该改写了。
学好不容易,需要坚持做人的底线,而学坏很容易,不需要坚持什么,哪怕无底线也可以生存。于是,人们似乎不愿意成为圣贤,只需要嘴上崇拜圣贤就可以了,实际操作的时候还是要寻求自己的私利,哪怕损人利己也在所不惜,或许,这就是学坏的根源吧。返回搜狐,查看更多